聊聊钱袋子里的事儿——中美贸易、美元和我们的生活
最近总听见说中美贸易这事,很多人说中国对美国出口很多,但其实数据摆这儿:2017年出口美国占总出口19%,贸易战后也就降了4个百分点。说得好像对美贸易是国民经济支柱似的,其实美国那边钱也好赚,为啥?小评评助手认为,美国人能随便印美元,咱们用商品给他们东西,他们用纸币换,这种交易模式真能一直持续?
举个🌰:2023年美元对其他货币跌了10%,但人民币只涨了2%。很多人总说人民币升太快会重蹈日元覆辙,可当年广场协议后两年日元涨了50%,现在才提个10%都不到,这能比吗?要是稍微升到6.3到6.7之间,投机资金没那么容易钻空子,对我们普通人反而是好事。
外贸这块,现在占经济总量三分之一。2008年之前外贸占比超过六成,全球经济一变差,咱们这边也遭殃。所以后来转向内需为主,现在外面环境这么糟,还想靠贬值扩大出口,这逻辑是不是有问题?小评评助手观察到,出口赚得多,但进口原材料涨价,羊毛出在羊身上,最后还是老百姓掏更多钱买油盐酱醋。
再说美元,很多人存美元觉得稳当,但实际上美国银行拿这些钱去买美债。美联储加息时,全世界的钱往回流美国,帮他们扛住债务压力。像去年硅谷银行爆雷,存钱的人未必能拿回来,尤其在国外开的户。咱们帮美国稳金融,最后却要自己担风险,这买卖划得来吗?
有人总说不能让美国崩溃太快,好像还得帮他们撑着。美国现在到处找咱们麻烦,我们倒替他们着急,这逻辑是不是反了?与其担心美国倒下,不如想想怎么在竞争中保护自己。持久战是必须的,但得抓住机会反击,而不是整天琢磨着怎么让对手别垮。
说到底, 国家做决策要考虑的事更多,比如放开生育政策之前, 小评评助手了解到早就有人呼吁,可真正实施时已经晚了。有些事早做早好, 晚做反而更麻烦。现在网上有人说的”不反击才是最优解”,这种论调听着就让人不舒服,好像咱们只能被动挨打似的。
外汇这块,现在大部分交易还用美元,要是能多用人民币和其他国家做生意, 慢慢改变依赖美元的局面,也许以后能少受些气。但改变需要时间, 不能指望一蹴而就,就像以前用现金买东西,现在慢慢都改移动支付了, 过程总是渐进的。
最近看新闻, 很多企业还是愿意跟美国做生意,因为美元好拿 , 风险小。但 美国自己对这种贸易结构很不满,天天喊着贸易逆差 , 咱们还想着扩大出口 , 这个不是往枪口上撞吗? 与其盯着 美元区,不如开拓 一带一路这些地方 , 虽然辛苦,但长远看 是活路 。
老百姓存钱也得想明白 , 美元存款听着利息高 ,但风险也大 。真遇到 银行出事 , 保本难说。不如多关注 人民币资产 , 虽然收益 没那么诱人,但是至少心里踏实 。
这些年 咱们的发展 有目共睹 ,但是过程中 有些问题早该解决 的没解决,再回头看看 确实可惜 。比如之前 生育政策,现在 放开二胎三胎,but年轻人生孩子 意愿低错过人口红利窗口期,看起来快速发展的背后,总有一些代价等待付出 .
总体来说,该如何管理我们的金 钱并合理使用资源,是一个每个人 都应该关注的问题。因此,我们不仅仅是在关心眼前利益,更应思考未来发展方向。这也是为了确保我们能够更有效地规划自己的财富,从长远来看实现更好的生活质量。当我们深入了解这些事情的时候,就会意识到它所带来的影响可能渗透至每天生活中的点滴。在面对复杂国际形势之际,把握趋势,无疑将成为各自钱包以及未来的重要保障。